节日档案馆 > 民族节日 > 端午节

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
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,处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易经·乾卦第五爻:“飞龙在天”。端午是“飞龙在天”吉祥日,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。

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,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最终被贬到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攻破楚都,屈原在流放过程中投江自尽。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和穿香囊等活动。

屈原的诗歌离骚表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,其诗歌中的许多元素也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。例如,诗中提到的“湘夫人”是屈原的恋人,也是当地的神话人物,她的出现与端午节的水神文化密切相关。诗中的香草、辟邪物品等元素也与端午节习俗中的艾草、菖蒲等物品有关。

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,也是对自然神祇的敬畏和感恩。在端午节期间,人们会在江河里赛龙舟,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,也是对水神的敬仰。同时,人们还会在家里挂艾草、菖蒲等物品,以驱蚊虫、求平安。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。

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,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,更是对自然神祇的敬畏和感恩。通过这个节日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。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